辐射指的是能量以波或是次原子粒子移动的型态传送,可分为电离辐射或非电离辐射。电离辐射专指一种高能量辐射,会破坏生理组织,对人体造成伤害,这种伤害一般是具有累积效应的,核辐射属于典型的电离辐射。非电离辐射远没达到将分子分解的能量,主要以热效应的形式作用于被照射物体。如无线电波产生的电磁辐射照射一般只有热效应,不会伤及生物体的分子键。一般谈“辐射”指的是电离辐射。
辐射如何对人体健康造成危害?
辐射对人体的作用是一个极其复杂的过程。人体从吸收辐射能量开始,到产生生物效应,乃至机体的损伤和死亡为止,涉及许多不同性质的变化。在辐射的作用下,人体内的生物大分子,如核酸、蛋白质等会被电离或激发。实验证明辐射可引起DNA断裂或染色体损伤。此外,人体内的生物大分子存在于大量水分子中,当辐射作用于水分子时,水分子亦会被电离或激发,产生有害的自由基(如 OH-1、H+自由基等),继而使在水分子环境中的生物大分子受到损伤。虽然辐射可能对人体造成损伤,但如剂量不高,机体可以通过自身的代谢过程对受损伤的细胞或局部组织进行修复,这种修复作用程度的大小,既与原初损伤的程度有关,又可能因个体间的差异而有所不同。
受到照射后对健康造成的影响有哪些?
当辐射剂量超过一定的阈值时,就可能带来直接影响,比如皮肤发红、脱发、辐射烧伤以及急性放射病(ARS)。急性放射综合症是全身受到的辐射剂量超过1希沃特时可能出现的一组症状和体征。这与产生血细胞的骨髓受到损伤有关。当发生核电站事故时,普通人群不太可能接触到造成此类后果的高剂量辐射。救援人员以及核电站工作人员更有可能接触到高剂量的辐射,造成急性影响。
辐射暴露预计可带来哪些长期影响?
辐射暴露可增加罹患癌症的危险。在日本原子弹爆炸幸存者中,发生辐射暴露几年之后才使白血病的风险出现上升,而罹患其它癌症的风险则在暴露后的十多年才有所上升。出现突发核事故时,可以释放出放射性碘。如果吸入或者食入,放射性碘将沉积在甲状腺并会增加罹患甲状腺癌的风险。对于受到放射性碘暴露的人员,可通过服用碘化钾药片使罹患甲状腺癌的风险得以降低,服用碘化钾有助于防止对放射性碘的吸收。出现放射性碘摄入之后,儿童和年轻人罹患甲状腺癌的风险更高。
若是从事核电站的职工应该注意:
1. 减少受照射时间。
2. 尽量远离强放射源。
3. 设置屏蔽层。
4. 其次,在进入那些放射性灰尘比较多的房间的时候,必须穿戴防护用品。
5. 禁止在控制区(简单理解就是核岛)里乱摸!万一摸到放射性粉尘怎么办,更禁止摸脸揉眼啥的。因为工作中手套上难免有放射性粉尘,这时候揉一揉摸一摸就把放射性带到体内了。而体内没有任何可能的保护措施。
6. 离开控制区的时候,要全身检测是否带有放射性。如果有,请专业人士帮忙清除。如果没有,把衣服脱光后再测一次。脱下来的衣服由专业人士拿去去污。
若是从事医疗照射的职工应该注意:
1.在放射源附近,为防止他人无故进入附近地区,应设置安全区,并在安全区的边界有明显的“电离辐射”标志牌。
2.定期对放射源进行监测,检查是否泄漏。
3.对放射源照射的楼板上加设防护铅板,避免对其他人员不必要的的照射。
4.安装使用新源时,必须严格执行国家《放射保护条例》。
5.在任何情况下都不得进行应急照射。
6.废放射源必须请专业部门进行处理,不得擅自处理。
7.从事放射性工作的人员,应定期进行身体检查,并接受个人计量检测。
8.从事放射性工作人员受到的射线照射,应低于国家《放射保护规定》中非放射性工作人员的限制标准。经国家主管部门检测超标时,从事放射性工作人员应享受必要的保健。
9.在射源装置上设明显的放射性标志。
10.岗位人员每班记录好详细的岗位交接班记录,包括设备的存在状态、运行情况。
11.设备专业检修工作人员每周定期进行例行检查,并做好详细的记录,包括设备有无丢失、设备运行状况,检查人员的姓名、检查时间等。
13.含源设备的使用场所不得有易燃易爆、腐蚀性物品,使用的设备必须进行登记,暂时不使用时,向地方环保部门申请,按规定的程序进行储藏,并做好相关的移交手续。
14.加强对职工的安全教育工作,使职工认识到它的作用以及由于使用不当发生泄漏或丢失、被盗对人员及环境所产生巨大的不可估量的危害。一旦发生放射事故,必须立即采取防护措施,控制事故影响,保护好事故现场,并向卫生、公安部门报告,对可能造成的环境污染的同时向当地环境保护部门报告。